作者:leiling发表时间:2020-11-03阅读次数:3188
杨丁 钟钒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
摘 要:VR教学隶属于直观教学法,可将抽象的场景、事物、关系具体化,超越时空的限制,VR在生物教学上的运用情境主要包括场景模型建构和实验演练学习。教师们对VR教学存在的认知误区包括将VR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极端化认识、角色扮演的模糊性、忽略具体学情等,VR教学应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作为设计者,对VR的理解直接影响VR教学的发展方向。以《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VR教学环节设计为例展示VR技术对生物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VR教学;直观教学;高中生物;细胞膜
一、VR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从微观的细胞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亦或者经典实验,都因不可视、不可摸、不可入的特点,学生很难深入理解【1】。对于演示实验,存在教师与学生一对多、距离远、视角单一等问题,即使是可实际操作的实验,也因时间、仪器、材料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而难以有细致通透的观察与演练机会。知识建构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直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点的基本保证,即用具体、生动和直接的事物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促使学生多维感官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达成高效率学习效果【2】。VR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是直观教具中的一种,VR教学属于直观教学法中的一种【3】。目前VR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类情境:场景模型建构、实验演练学习。
(一)场景模型建构
场景模型建构是对重要真实环境和状态的还原,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环境场景,也包括微观、宏观的事物状态,突破时空的限制。例如,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教学,可真实还原一个生态系统,让学生体验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关系,并设定条件,若某一因素改变后,整个生态系统会如何变化;再例如,高度仿真某一细胞或某一系统内的生命活动,观察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分裂分化,观察系统的代谢过程。这样的还原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注意力,帮助学生体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系统中关注到有代表性的特征,捕捉整体的核心关系,培养建构模型的能力。
(二)实验演练学习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学生较多,学生位置固定,演示节奏由教师控制,演示次数有效等,学生往往看不清教师是怎么做的。一些材料价格昂贵、所需设备高端、周期较长的复杂实验,学生通常停留于按照步骤操作一遍的程度,很难在动手过程中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对于很多在生命科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经典实验,老师和学生更不可能重复出来,因此,需要VR技术进行实验的模拟还原,这是现有的PPT、视频、图像所不能展示的。
二、对VR教学的认知误区
教师们对VR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认知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极端化认知、将VR理解为独立的教学模式、角色扮演的模糊性、忽略具体的学情。
(一)将VR教学理解为独立的教学模式
教师们对VR的一种认知是,将VR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研究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教学模式是指能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进行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4】。VR作为一种技术,如同视频、PPT,属于直观教具,而VR教学属于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其地位不足以独立形成一种模式,VR教学应当和其他教学策略或方法相融合使用。因此,对VR的评价应当属于方法层面的辩证式评价,即使用条件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适合于什么样的学生群体。而方法使用是否得当,完全取决于是否协助达成目标。例如,一位教师期待用VR技术来协助上一堂探究课,但整个教学安排都是先讲原理再就原理作事实分析,呈现出从上位概念到下位事实的应用性逻辑,如此,这就不算是一份基于VR辅助的优秀教学设计。因此,将VR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纠结于开展流程是没有必要的。
(二)极端化认知
教师对VR教学存在极端化认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对VR教学抱有极大的期望,将其理解为很陌生的新技术,夸大VR教学的意义和可能性;另一个方面是否定VR技术对教学的改变,认为VR教学没有什么意义,其作用与PPT播放、视频播放效果差不多。
教师不能以苛求完美的态度来面对应用于教学的新技术,仅仅靠一门技术是不可能对教育产生颠覆性革新作用的,VR的准确定位是优化教学,促使一些教师无法展示、学生缺乏体验的教学情境得以直观化呈现。VR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条件和优缺点之分。众多的教学方法如同木匠手中的榔头、螺丝刀与钳子,工具的挑选依赖于手中的任务和所用的材料【5】。
(三)角色扮演的模糊性
一线教师在VR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主要有两种错误形式,一种是被动接受,另一种是认为技术开发在先。呈现第一种状态的教师通常认为VR技术没有什么用,或者因为工作繁忙而懒于研究,因此,通常是学校要求,以应付公开课而使用VR资源。第二种状态的教师常对VR技术持乐观态度,也表示愿意借助VR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并且激励自我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教学设计,态度或行动停留于思考如何使用现成的VR资源,没有主动参与VR资源开发的意识。VR教学发展目前为校企合作模式,即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对VR资源有一定的效果构想,由公司技术人员负责资源开发。一份优秀的教学资源往往是教师与技术人员多次协商、共同研发的结果。教师的思维构想要大胆,思维的构想不要太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技术在发展与普及中。为推动学校VR教学特色化形成,教师需要结合VR技术在学科中的适用场景,尝试进行教学设计,与合作单位共同研发优质的VR技术。因此,教师的正确定位为基于教学设计的资源开发者。
(四)忽略具体的学情
根据学生学情不同,在具体教学主题上是否要使用VR技术,需要老师做出判断。例如,学习能力偏弱的班级,学生难以想象出氨基酸的核外电子排布、氨基酸脱水缩合及多肽链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立体过程,那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利用VR技术来呈现立体、真实的微观世界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来讲,这样的教育可能没有必要。因此,具体到章节的内容、活动等,到底是否需要借助VR技术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判断。
因此,教师面对优质的VR资源,始终要认识到教育方法服务于教育目标、服务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中心思想,不可盲目借鉴、照搬,或者为了新鲜而非得为教学冠上VR的名号。
三、《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VR教学环节设计
利用VR技术优化《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的原因是: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同DNA分子结构的概念一样,属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6】。2)上课时间紧张,学生要动手制作模型,模拟水-空气界面的磷脂分子排布、含中心疏水区的单层磷脂分子球状排布、双层磷脂分子球状排布、糖被的排布等,学生的注意力很有可能集中于动手操作上,而缺乏思维层面的思考。3)因为没有学习基础,前期材料完全由教师准备,学生在材料多样化选择、模型多样化设计方面没有自主性;可将动手实操的模型制作放在课后,在保证模型核心结构不变的结构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制作热情和美化构想。4)本节教学可以很好地展示出VR教学与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综合化使用。
(一)磷脂分子的亲水性与疏水性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VR素材中,设计好含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的磷脂分子,结合洗洁精清洁油脂的原理,仿真磷脂分子一头结合水分子、一头结合油脂分子,将不相溶的水分子和油脂分子逐渐混合在一起的过程,由此体现两性分子的特征。
(二)水-空气界面的磷脂分子的排布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提问,在水-空气界面上,多个磷脂分子会如何排布?VR素材中设计盛有水的烧杯和无数个磷脂分子,学生可在虚拟世界中,自主摆设在水-空气界面上摆设磷脂分子。根据学生的摆设效果,纠正学生的认知小误区。例如,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应全部浸入水中,尾部会尽可能逃离水,因此水-空气的界面刚好位于头部和尾部的交接处,且众多磷脂分子会紧密排布在一起。最后呈现已设计好的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的排布情况。
(三)模拟含中心疏水区的单层磷脂分子球状排布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继续提问,如何磷脂分子不能在水-空气界面进行排布,必须在水中排布,如何排布才能保证头部亲水,而尾部疏水?同样的过程,由学生动手进行虚拟排布,完成讨论和原理讲解后,展示已设计好的含中心疏水区的单层磷脂分子球状排布。
(四)模拟双层磷脂分子球状排布
细胞内部并不是一个疏水区,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据此模拟出磷脂分子的存在环境,即磷脂分子不可能形成中心疏水区,如果球的中心也是有大量的水的,那么磷脂分子又该如何排布,才能确保亲水的头部和水接触,疏水的尾部不和水接触?由学生尝试进行虚拟排布后,进入评述和讲解环节,最后展示已设计好的双层磷脂分子球状排布。
(五)仿真感受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控制物质的进出
在磷脂分子球状排布的基础上,学生仿真感受蛋白质以镶、嵌入、贯穿的方式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糖被和糖脂排布在细胞膜外侧。根据变形虫不断伸出伪足来运动的过程,仿真模拟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形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帮助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载体蛋白帮助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载体蛋白利用ATP释放的能量控制着细胞内外的钠钾平衡。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进行初步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胞膜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物质的进出,具体有哪些方式就是第三节要学习的内容。
四、总结
VR教学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场景、事物、关系具体化,超越时空的限制。VR教学法有其适宜的教学场景和使用要求,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以如同看待其他教学方法的态度来看待VR教学,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方法体系中,以设计者的角色合理使用之。
参考文献:
[1]和渊, 辇伟峰, 宓奇, 闫新霞. 虚拟现实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The Body VR的教学活动设计实践探究[J]. 生物学通报 2017, 52(06): 39-42.
[2]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16.
[3]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19.
[4]钟启泉. 现代教学论发展[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263.
[5](美) 约翰.D.布兰思涪特 等著. 人是如何学习的: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扩展版[M]. 程可拉 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0.
[6]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37.
集团地址
成都市锦江区晨辉二街66号
集团邮箱
snowtapp.com(#替换为@)
邮政编码
610000
友情链接
嘉祥集团官方微信
© 2010-2024 半岛下载入口网站 版权所有蜀ICP备180258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