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学术成果集

学术论文选登 | “幼小合作,多方支援”—— 国内小学开展幼小衔接的路径探讨

作者:leiling发表时间:2020-10-21阅读次数:3540

罗文灿 成都市温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校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影响具有延续性。幼小衔接涉及幼儿心理、课程、教学方式等方方面面,香港特区为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教育改革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幼小衔接实践,建立起全面的幼小衔接体系。本文通过对香港地区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进行探讨,提出对国内小学开展幼小衔接路径的讨论。

关键词:小学;幼小衔接;衔接模式

幼儿园向小学平稳顺利地过渡,对儿童今后在学业上和社会上取得成就具有重大影响(Dockett & Perry, 2003; Pianta, Rimm-Kaufman, & Cox, 1999; Ramey, Lanzi, Phillips, & Ramey,1998)。自1989年第一篇关于幼小衔接的文章——《我们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发表,幼小衔接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至今,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盛,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幼儿园、小学和家长。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际上,我国国内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至今仍未有规范化的政策和措施作为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自2000年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强幼小衔接,并在随后的几年中通过多种方式展开了幼小衔接尝试,这些尝试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自上而下的幼小衔接体系。本文通过对香港实施的幼小衔接措施进行探究,为从事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香港幼小衔接的顶层设计支持

香港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有着丰富的政策及文件支持,2000年由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的《终身教育·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建议》首次建议“加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紧接着2001年发布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中提到了“幼稚园、小学和中学顺利衔接”。随后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对幼稚园学生适应进入小学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指导分为针对学前教育机构实行的“加强幼稚园与小一衔接的行动计划”以及适用于小学的“小学行动计划”。指导学前儿童进入小学后发生的环境改变、作息制度变化、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问题提出了细致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幼儿教育委员会在2009——2010年度第一次会议中,将“幼小衔接”定为该学年的课程发展路向,足见课程发展议会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在各类文件的宏观导向下,香港各级政府组织还印发了针对幼小衔接中不同参与对象的小册子,从实践层面出发,将幼小衔接最终落实到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的实际应对上。这些小册子包括了为家长普及儿童心理发展知识及幼小衔接指导的《我家孩子上小学家长锦囊》和《“升学了”亲子伴读故事·填色故事画》,《老师关怀了解多·小一生活愉快过》和《帮助小一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指引》等,则为教师应对幼小衔接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2010年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印发的《幼小衔接多面看》不仅适用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同时对于家长了解幼小衔接中的相关问题也具有参考价值。各类文件的刊发为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园、小学以及家长中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技术上、专业知识上的支持。

二、幼小合作搭起幼小衔接的桥梁

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网站发布的《香港幼稚园教育概览》显示,香港目前的幼儿园全属私营机构,其在遵循《学前机构办学手册》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办学自主性。家长在选择小学的过程中同样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只有在规定时间仍未入学的儿童,适用于“入学统筹办法”,即在尊重父母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公立小学学位或资助学位分配。承担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工作的主体对象是幼儿园和小学,幼儿园办学自主性以及儿童进入小学的自主性使得幼小衔接脱离地区限制,幼儿园无需为了让学前儿童进入某一小学而开展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而是开展更加具有普适性的幼小衔接活动。在此基础上,香港课程发展处幼稚园及小学组举办了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坊,其主题为“如何强化幼小衔接”,面向的对象则是校长及教师。工作坊将其目的明确为:加强幼稚园和小学的沟通;加深幼稚园和小学对幼儿在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心理及情绪上的需要的认识;分享促进幼小衔接的策略及实践经验。工作坊以研讨会的形式不定期召开,每一期都会邀请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对各自在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和策略进行分享。除此之外,还会不定期地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管幼稚园和小学的官员开展讲座。事实上,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往往不了解彼此的教学实际与课程安排,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更多地集中在管理层上,而通过开展幼小衔接研讨会,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开展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度交流,对于加深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与协作有积极作用。

三、高校及社会组织参与提供专业支持

为适应教育改革需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于2006年成立了幼稚园校本支援组,该组织旨在为学前教育机构就幼稚园课程规划和实施提供密集的到校专业支援及咨询服务,统称为幼稚园校本支援服务。该系列服务涉及教师培养、幼儿学习、教师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自2008年起开展的“大学-学校支援计划”中,近年来计划中的一些项目为幼小衔接提供了专业的中文课程衔接。这些针对中文教学的幼小衔接“支援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具有明确的支援范围、支援重点以及支援模式,每一项“支援计划”持续时间为两到三年。以2017-2019学年开展的“衔接与成长-高效能多元文化中文学习”为例,该计划主要面向非华语幼稚园及小学,其支援重点旨在支援幼稚园及小学设计有效的幼小衔接策略和活动,提升教师指导非华语学生中文的专业能力,并帮助小学教师参照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及相关理论,优化初小(小一至小三)中文科校本课程。同时,该计划提供密集的到校支援服务与非密集式的顾问服务,以供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条件进行选择。除由高校提供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服务,香港众多教育相关机构也为幼小衔接的开展提出了专业性的建议。其中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作为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重要组织,专门负责就课程发展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2017年该组织编订的《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指定的学前教育机构使用文件。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幼小衔接模式的启示

香港特别行政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幼小衔接提供支持,一方面促成幼儿园与小学的幼小衔接合作,另一方面扩大幼小衔接涉及主体。构建了利于幼小衔接顺利有效开展的社会生态体系,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全面覆盖儿童幼小衔接面临的各方面问题,为国内各地小学开展幼小衔接提供了可行性方法。首先,小学可以寻求与所属街区幼儿园的合作,从幼儿心理及课堂活动上,获得幼儿园支持,同时为幼儿园大班提供参观小学或提前了解小学环境及作息规律的游园活动。其次,小学可以通过自编家校共育手册,为小一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家校共育措施,帮助小一新生更快适应转变。最后,小学可主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与专业高校形成点对点教育合作关系,获得更加专业细致的幼小衔接支援。幼小衔接作为儿童学习生涯的重要过渡阶段,开展科学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

[2]李敏谊, 刘颖, 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5):86-90.

[3]香港特区教育局.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EB/OL]http://www.e-c.edu.hk/doc/en/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education_reform/Edu-reform-eng.pdf.2000-10-30/2018-11-02.

[4]Wai Ling Chan.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 parents and children[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 Care, 2012, 182(5):639-664.


发表我的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 请先登录。

集团地址

成都市锦江区晨辉二街66号

集团邮箱

snowtapp.com(#替换为@)

邮政编码

610000

嘉祥集团官方微信

嘉祥集团官方微信

© 2010-2024 半岛下载入口网站 版权所有蜀ICP备18025807号-1

Baidu
map